青春期亲子关系新探 ——基于社会认知领域理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Turie 在研究中发现,由于事件所带来的社会规则和功能的不同,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规则,即道德规范、社会习俗和个人偏好[1]。这三种社会规则涉及具体的事件,违反道德规范的
Turie 在研究中发现,由于事件所带来的社会规则和功能的不同,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规则,即道德规范、社会习俗和个人偏好[1]。这三种社会规则涉及具体的事件,违反道德规范的后果最严重,其次是社会习俗的事件,最后是个人领域的。现阶段,有关亲子冲突的具体事件分类,绝大部分都是就事件本身的类型进行划分[2],并没有出现基于道德价值观和认知层面的分类,由此本研究试图根据上述理论依据,从道德发展的角度,对青春期亲子冲突的事件类型进行新的划分,以帮助减少不必要的亲子冲突事件,同时为青春期少年的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理论基础
社会认知领域理论认为,道德规范是以正义感和概念化的准则为基础的,具体包括公平与正义、责任与信任、关心与伤害等问题,这一规则要求社会中的个体必须无条件遵守是非个人化的要求,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社会习俗是基于对个体所处社会系统和周围环境的传统知识、风俗习惯的理解和认同,虽然它受到道德规范的影响,但并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应,它与人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人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个人偏好被认为是除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范畴以外的规则,比如对个体的隐私问题、对朋友的选择、穿衣打扮的偏好等,其影响的对象主要是当事人本身,对社会中的其他个人、组织或大众没有过多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参考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5 版),自编开放式问卷《亲子冲突事件调查表》以划分亲子冲突的类型,其中道德规范的划分依据参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习俗的划分依据参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5 版),不属于上述两类的内容作为个人偏好的部分。调查表要求中学生回忆与父母发生频率最多的冲突事件,并尽量多地报告出来。
(二)被试情况
研究者从四川成都(省会)、绵阳(地级市)和犍为(县)三个不同行政区域,随机选取了11 所中学总计2527 人进行调查,最终得到有效被试2341 人,男生共1077 人,女生共1264 人;初一共488 人,初二共678 人,初三共301人,高一共318 人,高二共435 人,高三共121 人。因为发放问卷时间正值三四月份,故高三和初三的样本偏少。
三、研究结果
(一)问卷信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调查表的评分者一致性系数显示,道德规范维度的信度r=0.94、p <0.05;社会习俗维度的信度r=0.93、p <0.05;个人偏好维度的信度r=0.92、p <0.05;无法分类维度的信度r=0.93、p <0.05。
2.效度检验
采用原始资料分析法、专家评价法进行效度检验。在对内容进行编码和分类标准建构的过程中,不断对原始资料进行检查;在解释和整理的阶段,反复确认对文本信息的诠释是否恰当;分类标准先后接受两位心理学专家的意见,并多次对编码的详细内容进行修改和检查,以完善分类标准。
(二)冲突事件分类
本研究共收集到冲突事件3365 件,具体分类见表1。
(三)具体发生事件统计
从表2 中可以看出,冲突事件发生频率最多的是有关社会规范的,其次是个人偏好的,道德规范的冲突发生最少。
四、讨论
(一)亲子冲突在道德规范上的体现
亲子冲突在道德冲突上的频率表明,青少年承认成年人(如父母)所制定的道德规范是有道理并自愿遵守这些规则的,因此在关于道德的问题上,没有太多的冲突点[3],但依然有个别矛盾存在,比如,发生最多的道德事件是与信任有关的。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开始逐渐脱离父母的掌控,自我同一性开始萌芽,因此更多时候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写进日记而不再向父母讲述。另一方面,由于孩子的这种不交流,父母在情感上变得不适应,他们为了获悉更多子女生活中的事情,采用了诸如私自翻阅日记或手机内容这样的不道德行为,却发现一旦子女获悉了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仅不会拉近亲子关系,反而会产生矛盾。此外,发生偏多的道德事件是来自伤害的事情。很多时候,父母会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当自家孩子落于下风时,父母会产生一种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又是他们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消除的,于是他们将矛头指向了孩子。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情绪波动本就很大,父母进行比较的行为很容易使他们出现不自信甚至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同时也会使他们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此外,个别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时常出现谩骂甚至殴打的行为,这不仅会造成孩子身体上的创伤,也会对心理造成消极影响,甚至孩子会学习这种行为模式,并形成暴力且偏激的性格。
文章来源:《中国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gjkjyzz.cn/qikandaodu/2021/0222/718.html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下一篇:广东省肇庆市举行健康教育技能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