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奋斗者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编者按】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战之年。值此,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要求,聚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主题
【编者按】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战之年。值此,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要求,聚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主题宣传,紧紧围绕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立足自身特色和杂志宗旨,以青少年健康教育促进为重点,聚焦主题宣传,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发展。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接续奋斗,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矢志报国、实干创业的典型人物和群体。本期讲述的是为国家建设发展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和在平凡岗位上不懈奋斗的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人民群众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引导全社会挥洒汗水、努力奔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陈先达:立学为民治学报国
1953年,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陈先达踏上了国家输送应届毕业生至北京的专列,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班哲学分班学习。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际遇,使陈先达与哲学结缘,开启了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并为之不懈奋斗、报效国家的人生。陈先达先生感慨:“这是我人生道路的定格、我的学术专业的定格。”
1956年研究班毕业后,陈先达留在中国人民大学刚组建的哲学系当助教,从此一生都在教学和研究中度过。他既是一个站在讲台上全身心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教师,又是一个从未停止思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60多年来,他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以教学中的难点疑点促进研究,以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在学术道路上勇攀高峰的同时,陈先达始终坚守教书育人的使命。教室、家中、校园的步道上,处处都是他与学生们谈古论今、交流心得的场所。陈先达赞成学生有学术创新,但前提是做到两个正确:一是政治方向要正确;二是理论方向要正确。方向不对,跑得越快,错误越大。
从教60余载,他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2015年,在光明日报社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陈先达荣获“全国十大最美教师”称号。与信仰为伴,陈先达用他的笔杆、用他极具个人特色的文风传播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
陈先达先生常说:“哲学家不是社会的旁观者。”他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用他哲学家的思想,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而今虽已耄耋,但陈先达先生依然以“孺子牛”的精神,高擎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发哲学新声、立时代新论,彰显着高校学者的社会担当和思想战士的革命品格。
王伯祥:“让百姓富起来是我的责任”
1986年,43岁的王伯祥从山东寿光县委副书记上任县委书记。当时,寿光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然而如何让寿光富起来、让人民有钱花?通过对寿光当时实际情况的分析和对未来发展的洞察,王伯祥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南部主要发展蔬菜,北部进行养虾、晒盐、种棉花,始终不懈抓企业。
然而,经济发展这件事真正做起来却并没有那么简单。寿光北部地区是成片的盐碱地,想要实现大开发,工程量非常大,需要20万人齐上阵,这对于当时的寿光来说难度很大。困难没有让王伯祥退缩,通过不断号召,在1987年10月,来自寿光各地的20万百姓开着拖拉机、推土机等各类工具,顶着寒风、冒着阴雨,纷纷前往北大洼安营扎寨,共同开发寿北。在寿光北部大开发的45天期间,王伯祥一直住在工地上一个放牛老人的草棚里。“战斗人员不离战场,指挥员更不能离开。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能考虑个人得失,要更多地为老百姓着想。”
“一个村富了不算富,全县乃至全国的农民能够过上好日子才是我们的目标。”王伯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仅担任组长在全县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还亲自去田间地头,给各家各户做工作。后来,王伯祥和王乐义跑遍寿光22个乡镇进行大棚推广,到王伯祥卸任寿光县委书记时,寿光全县已经建了33万多个蔬菜大棚。
当谈及获得“改革先锋”称号时,王伯祥谦逊地说:“我只是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没想到能收获这么大的肯定,今后我会加倍珍惜荣誉,继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已退休多年,但王伯祥依然保持着务实清廉的作风,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了榜样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gjkjyzz.cn/qikandaodu/2021/0313/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