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人民健康制度人民性的三重维度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人民健康制度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宗旨之一。2020年初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一系列举措中,“人民健康”制度内涵的“人民性”凸显,成为战胜疫情的重要制度优势特征。 1 新时代
人民健康制度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宗旨之一。2020年初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一系列举措中,“人民健康”制度内涵的“人民性”凸显,成为战胜疫情的重要制度优势特征。
1 新时代“人民健康”制度“人民性”的理论内涵
1.1 “人民健康”制度“人民性”的理论性
人民健康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1]人民健康既体现在生产力中,也体现在生产关系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良好的健康状态释放出社会主义生产力更多效能;健康也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健康制度的公益性、公正性、共享性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0岁,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到6.1‰,孕妇产死亡率下降到18.3/10万。”[2]保障人民健康为解放生产力提供了基础,同时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政府体制等生产关系的改革与调试树立了正确的方向。
人民健康是马克思健康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健康观不仅影响了中国共产党一代代的中央领导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理论的基石。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通过资本异化了原本自由的劳动,人的健康不断受损。正如他描绘的:“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分钟自由的时间,他的一生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的需要所引起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还不如一个载重的牲口。他身体疲惫,精神麻木,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3]马克思站在社会制度角度,超前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就在于,可以保障人的劳动不被异化,并且健康从来不是个人的权益,而是整个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基本权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保证人民健康的顺利实现。
人民健康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基本体现。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回顾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人民医疗卫生保障健康的质量,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以治病救人为中心,到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由注重身体健康转向全面关注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推进人民健康制度,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让人民共享医疗卫生改革红利,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性转变。
1.2 新时代“人民健康”制度“人民性”的内涵特征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4]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发展的时代要求。一方面,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中所蕴含的强大物质力量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健康领域的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在生产关系层面,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五位一体”中健康量的增加不断向“美好生活”中健康质的转化,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基础。在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建立了类似合作医疗的工农医院、贫民看病所等医疗机构,最大限度解决工农群众看病难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民看病的问题,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改革开放进程中,党和国家逐渐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医疗卫生体系,构建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十八大以来,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制度逐步完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健康有了更多层次的需求,提升医疗卫生的优质服务与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医疗供给成为“健康中国”发展的新内容。
文章来源:《中国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gjkjyzz.cn/qikandaodu/2021/0501/1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