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育部明确: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 近日,“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的话题登上热搜榜。 心脏骤停的危急时刻,心肺复苏能救命!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应将心肺复苏术作为高中毕业生必备技能之一
? 近日,“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的话题登上热搜榜。
心脏骤停的危急时刻,心肺复苏能救命!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应将心肺复苏术作为高中毕业生必备技能之一。
据教育部官网公布,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670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明确规定要树立安全避险意识,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置方法,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
答复指出,在学校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对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紧急救护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急救给生命更多可能
今天(9月12日)是第21个“世界急救日”。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希望通过这个纪念日,呼吁大家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以挽救生命,降低伤害程度。
8月份,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就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将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
通知指出,学校红十字工作要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采取多种形式,传播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防控、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养。
这一通知出来,网友纷纷表示,“太有必要”“支持”。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意外情况常常发生,比如心脏骤停、晕倒、异物卡喉、烫伤扭伤等等,如果救治不当,很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
自然灾害、楼道踩踏、食物中毒、溺水身亡……近年来校园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都凸显了急救知识的弥足珍贵。文化课之余,学一点急救知识,关键时候能救命,也能提高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正是教育部的答复被广泛点赞的原因。
如何保障相关要求顺利落地生根,从而真正惠及全体学生?
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综合评价体系,鼓励高校探索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通过硬性的考核规定倒逼政策落地,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将拨打求助电话、基本急救知识内容、简便止血方法、中暑的预防和处理、溺水的应急处理等内容,循序渐进纳入按不同教学阶段健康教育内容。
将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推进急救知识进课堂还需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教育部在提出具体要求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将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生物学、地理、化学等学科融入了急救知识相关内容。
例如:小学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触电、溺水、异物堵塞气管、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初中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等,高中生物学课程专门开设了“急救措施”模块。其内容包括紧急情况下公民必备的最基本的医疗急救措施知识与技能,如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120”紧急呼叫、心肺复苏、外伤止血、游泳意外的自救、动物咬伤后的处理、煤气中毒后的自救与互救等方面的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因材施教举措,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值得肯定。
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大有利好,基于此,有网友呼吁扩大急救知识的普及范围,提高不同年龄段人群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紧急救护能力,还有网友呼吁普及AED的覆盖面积,从而挽救更多生命。这些建议同样值得相关部门认真研究。
综合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日报客户端中国网潇湘晨报
文章来源:《中国健康教育》 网址: http://www.zgjkjyzz.cn/zonghexinwen/2020/1014/374.html
上一篇:健康中国视角下高层次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
下一篇:健康教育中传播理论应用探讨论文